咽喉雖為肺胃之通道,但在辨證時,也要有整體觀,方能作出正確的治療。咽喉病常見的有乳蛾(急慢性扁桃體炎)、喉痹(急慢性咽炎)等疾患。其臨床癥狀多見咽喉疼痛,吞咽不利或聲嘶不揚等。
急性多為風熱侵犯肺胃,累及喉核(扁桃體),邪毒蘊結,發為“乳娥”(扁桃體炎)。
熱毒壅盛,迫血蒸腐而化膿者稱“爛乳蛾”(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)。
單純咽部發干,且有燒灼感,繼而咽痛,吞咽時更劇,常伴見發熱惡風(感冒),咳嗽痰稠,食欲不振或大便秘結等稱為“風熱喉痹"(急性咽炎)。
慢性由于反復發作,熱象雖退,咽部仍有不適或口臭,遷延日久,陰液暗耗,虛火上炎,熏灼喉核(扁桃體),輕微腫痛,色暗紅,但喉核堅硬,稱為“石蛾”(慢性扁桃體炎)。
若咽癢干痛而咳或惡心,甚至聲嘶,稱為“陰虛喉痹”。在治療上因風熱所致(急性),均宜解表利咽或瀉下,方宜“六神湯”與“大黃漏蘆湯”(方藥見下);陰虛火旺(慢性)均宜滋陰降火,宜用知柏地黃丸(方藥見下)。
1、六神湯的運用
藥物:甘草、桔梗、僵蠶、薄荷、防風、荊芥。
用法:水煎服。
主治:風熱喉痹(急性咽炎)、風熱乳蛾(急性扁桃體炎)。癥見發熱惡寒,咽痛,口渴喜飲,脈浮數,苔薄黃。
加減:熱盛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;咽痛甚加牛蒡子;頭痛加菊花、桑葉;口渴加蘆根。
2、大黃漏蘆湯的運用
藥物:大黃、漏蘆、甘草、白芷。
用法:水煎服。
主治:爛乳蛾,大便秘結,口渴,舌苔黃膩,脈數而滑(胃火上壅)。
加減:發熱加金銀花;低熱加地骨皮。
本方是根據《金匱要略》“大黃甘草湯”以瀉胃火的組方原則,加漏蘆瀉肺胃之火,加白芷以排膿,組合而成。
3、知柏地黃丸的運用
藥物:熟地、澤瀉、山藥、牡丹皮、茯苓、山茱萸、知母、黃柏。
用法:水煎服或服成藥。
主治:陰虛火旺證,喉痹、乳蛾等。
加減:陰虛咽干加玄參、麥冬、胖大海、沙參;手足心熱加地骨皮;喉核(扁桃體)腫硬加郁金、赤芍、海藻。
4、驗方
(1)二荷二根湯:荷葉15g,薄荷葉10g,白茅根30g,蘆根30g,水煎服。主治:感冒后咽喉炎癥引起的低熱長久不退,濕熱郁表,久治不解,苔黃膩,身沉重,脈濡數。本方是自創方,法取《傷寒論》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意。一般服3~4劑即見效,臨床驗證,療效達到95%。
(2)六一清音湯:滑石30g,甘草10g,蟬蛻15g,薄荷10g,桑葉10g,胖大海10g,麥冬12g,金果欖9g,水煎服。主治:由外感風熱傷陰、說話過多、唱戲音啞等引起的咽痛失音,均效(自創方)。
(3)增液引火歸原湯:生地30g,玄參9g,麥冬9g,知母9g,石斛15g,川附子6g,肉桂6g,干姜9g,甘草15g,水煎服。主治:長期陰虛,虛火上炎,聲音嘶啞,咽喉微痛,大便時稀,四肢冷,小便清長。
(4)鐵笛丸:薄荷160g,連翹75g,甘草75g,桔梗50g,川芎75g,大黃30g,砂仁30g,訶子肉30g,百藥煎60g(無貨用西瓜霜或柿霜60g代),共為細末,蜂蜜為丸,重3g,不拘時含化1丸,徐徐咽下。能潤肺寧嗽、止渴生津,清音化痰。主治:勞役過度,虛火上炎,咳嗽痰喘,咽喉腫痛,口燥舌干,失音聲嘶等癥。
5、驗案摘要
案1:姜某,男,40歲,萊陽市人,1992年3月15日就診。咽喉疼痛反復發作1年余,每因感冒病情加重,曾服中西藥均未治愈,經我校老師介紹就診。診時患者正患感冒,咽喉干痛,舌苔薄白而干,脈浮數。診為風熱外襲,咽喉不利。治以祛風清熱利咽。
方用六神湯加味:防風9g,荊芥9g,薄荷g,甘草6g,桔梗9g,僵蠶6g,山豆根9g,麥冬9g,水煎服,連服5劑即愈。
案2:劉某,男,9歲,北京市人,2004年12月30日就診。5歲時患扁桃體腫大,每遇感冒即見咽喉腫痛,發熱時常引起扁桃體化膿,經輸液方愈,如此反復發作已有3年,西醫勸其做扁桃體摘除術,家屬不同意,求治于余。診時適逢患兒感冒發熱,體溫39℃,咽喉腫痛,不能吞咽食物,大便秘結,舌苔黃膩脈數。診為熱毒郁結咽喉。
方用大黃漏蘆湯與二根二葉湯加味:漏蘆6g,白芷6g,大黃4g,甘草3g,蘆根15g,白茅根15g,荷葉10g,薄荷6g,金銀花10g,水煎服,連服5劑熱退腫消。嗣后每遇病發時,即用上方加減,服藥3次,至今未再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