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AP手機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設為首頁
      當前位置 當前位置:首頁 > 中醫講堂

      “疏肝六法”治咳嗽

      2023-04-07 10:34:23編輯部西南文化網5658
      今天學習邵長榮先生疏肝六法治療咳嗽的臨床經驗。


          邵長榮老師認為,咳嗽一證,雖然病因各異,兼證不一,但揆其要,無不由于氣機違和,氣血流通受其阻滯,通而不暢,甚或不通,津液的輸布代謝受到干擾,痰飲停滯,咳證由是而起。


          為治之道,貴在求通。通則氣機調和,百脈流暢。調通氣機之法,以疏通肝氣為先,臨證歸納有6法,茲述如次。


      01

      疏肝祛風法


          肺乃清虛之府,為臟腑之華蓋,呼之則虛,吸之則滿,只受得本然之正氣,受不得外來之客氣,客氣于之則咳矣。


         多種外邪,常隨風邪襲之于肺,素有七情內傷、肝氣郁結之體,復感風邪,清虛之體受擾,肺氣壅遏不宣,宣肅失司在所必然。


         臨床可見咳嗽時緩時劇,經久不愈,每逢憂思、煩惱、受風、感寒、天氣變化時咳嗽加劇,伴咽癢、脈弦。


          邵老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之,使風邪疏散,肝氣條達,氣機調和,肺氣就能宣暢。


         病例舉隅:


          汪某,女,41歲,1993年11月2日初診。


          患者咳嗽反復多年,時輕時重,西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,經多方治療,鮮有療效。


          近因疲乏后受涼,咳嗽加劇,干咳少痰,伴有胸悶心煩,口干咽癢,苔薄白,脈細弦,治宜疏肝祛風止咳。


          處方:荊芥,防風,羌活,獨活,桔梗,柴胡,前胡,赤芍,白芍,川芎,枳殼,黃芩,射干,山豆根,蚤休,半邊蓮,細辛。


          服藥7劑,多年咳嗽停止。隨訪半年,咳嗽未作。


      02

      疏肝化


         肝與肺為人體氣機升降之通道,肺居上,主一身之氣的宣降;肝居下,主疏泄,其經之別支由下而上貫膈注肺,挾升發之氣,循經而舒啟肺氣,使之宣降而行治節之權。


         若性情沉郁,肝氣失于條達,肝氣郁結則阻礙肺氣宣肅而發之為咳,久則津液不布,聚而成痰,前賢對肝郁挾痰的病機早有論述,“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氣……”。


         邵師認為:氣機郁滯,津液失布是產生痰飲停滯致咳的基礎。患者表現既有咳嗽證候,又有胸脅脹悶,情志不舒,喜嘆息,脈弦的肝氣不利之象。


         邵老常用疏肝理氣的方法調理氣機,使郁滯的氣機通順。氣順則一身津液隨之而順,痰濁亦隨之而降,實為治咳之本。


        臨床上氣滯痰凝多為互兼。


         以氣滯為主者咳嗽癥狀多為間歇,每因情志不暢而發或加重,治療用四逆散或半夏厚樸湯加減為治;


      以痰凝為主者,癥見痰粘咽喉感,咯之不爽,時輕時重,常加用溫膽湯為治;痰郁化熱者,參照平肝清肺法治療。


      病例舉隅:


      陳某,女,50歲,1994年3月5日初診。


      患者平時多愁善感,半年來咳嗽斷續,痰多粘稠,咽喉不舒,西醫診斷為支氣管炎,久治不愈,停胸脅滿悶不舒,苔薄膩,脈弦細滑。


      辨證肝郁氣滯,痰氣互結,治宜疏肝解郁,理氣化痰。


      處方:柴胡,前胡,赤芍,白芍,枳殼,枳實,川芎,郁金,丹皮,白術,陳皮,姜半夏,炙蘇子,生甘草


      7劑后咳嗽減輕,惟覺胸脅不舒,舌苔薄白膩,脈弦滑。上方加川楝子,再服7劑。藥后咳嗽痊愈,胸悶亦舒,精神轉佳。


      03

      平肝清肺法


      肝氣郁結,久郁化火,日久不散,上逆犯肺,火灼肺金,即“木火刑金”,爍津為痰,肺失肅降,引起咳嗽。


      癥見氣逆咳嗽面紅,咳引胸脅作痛,痰黃而粘,頭暈目眩,咽喉干燥,舌紅苔薄黃少津,脈象弦數。


      邵老常用小柴胡湯合野菊花、夏枯草、魚腥草、敗醬草等藥治療,并重用黃,使肝火平息,肝氣調暢,肺經通利,肺得安寧。


      病例舉隅:


      朱某,男,48歲,1994年10月18日初診。


      患者平素性急,頭暈頻作,3天前因勞累后咳嗽劇作,伴發熱、痰黃難咯,咳甚則兩脅下滿悶疼痛,不可轉側,外院診斷肺部感染,滲出性胸膜炎,并伴有口苦口干,大便秘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
      證系肝病為本,肺咳為標,肝火犯肺而為咳。治宜平肝清肺,化痰止咳。


      處方:柴胡,姜半夏,黃芩,赤白芍,瓜蔞皮,丹皮,野菊花,夏枯草,魚腥草,敗醬草,延胡索,川楝子,徐長卿


      7劑后咳嗽減半。連服14劑后病情逐漸康復。

      04

      疏肝通腑法


      氣郁痰壅常伴有腑氣不通之癥狀,邵師治療此類病證除疏肝解郁調氣外,還要加入通瀉藥物。


      “肺與大腸相表里”以承氣湯為代表的通下藥能通腑氣,開導陰邪,蕩滌腸胃,通利水谷,起開門逐盜的作用,腑氣一通。全身的氣機也隨之而暢,痰濁亦隨氣而下。


     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,大黃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,可促進腸蠕動,從而加速血液淋巴循環,有利于炎癥的吸收。


      在用藥劑量上則根據患者的體質及耐受量調整,既不傷正氣,又可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

      病例舉隅:


      蔡某,女,31歲。


      主訴咳嗽反復不愈2年余。痰粘色黃,咯之不爽,伴咽喉不舒,口干喜飲,大便秘結,每5~7天1行。


      西醫診斷為慢性咽炎、支氣管炎,多次反復用抗生素治療不效。查體: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。兩肺呼吸音粗糙,舌苔薄黃膩,脈弦滑。


      辨證為氣郁痰凝,腑氣壅塞。治擬疏肝通腑導痰法。


      處方:柴胡,前胡,赤白芍,平地木,細辛,蚤休,半邊蓮,全瓜蔞,大黃,枳殼,枳實,江剪刀草,野菊花


      服藥7劑,大便通下量多,并見痰狀粘液,咳嗽明顯好轉。二診時上方去枳殼、枳實、大黃,加入蒲公英,再服7劑,咳嗽痊愈未發。


      05

      通利化飲法


      咳嗽痰多,甚則氣促,有時兼有肢體浮腫,類似有支飲的見證。邵師常用通利化飲的方法治之。


      在宣通肺氣、通調氣機的同時加入了陳葫蘆、豬茯苓、車前草、澤瀉等利水化濕藥;參入蒼白術健脾益氣化濕,祛痰濕而不傷正氣;再參入防己、桂枝祛風通陽,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。


      咳嗽一證隨水飲的通利而日見平息,對于久病脾腎陽虛的患者,則采用熟附塊、肉桂溫陽利水的方法治之。


      病例舉隅:


      范某,女,48歲,1995年1月24日初診。


      主訴咳嗽咯痰5年余,為白色泡沫狀痰,量多,近2年來動則氣促,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,用一般抗菌消炎化痰藥治療未效。


      今年冬季發作頻繁、怕冷、易出汗,伴鼻塞流涕,下肢浮腫。舌苔白膩,脈浮滑,兩肺可聞干性啰音。辨證痰飲內戀,風寒外束。治當溫肺化飲,通利水濕。


      處方:黃荊子,麻黃根,赤白芍,川桂枝,細辛,姜竹茹,川芎,干姜,陳葫蘆,車前草,蒼白術,澤瀉,防己


      7劑。二診時下肢浮腫已退,咳嗽咯痰亦減。舌根白膩,脈細滑。用上方加減治療1個月后,咳嗽咯痰盡和。


      06

      通脈祛痰法


      心主血脈,肺主氣,兩臟同居上焦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曰:“肺朝百脈”。這就決定了心與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密切關系。


      若心脈瘀阻,宗氣運行不利,肺絡阻滯不通,津液代謝受阻擾而凝聚為痰,痰阻氣機,以致宣降失職,而見咳嗽氣喘等癥。


      治為通脈祛瘀,行氣化痰,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為治。


      病例舉隅:


      李某,女,65歲,1994年8月2日初診。


      主訴胸悶心悸咳嗽反復發作10余年,咳嗽加重、氣短1個月,西醫診斷為冠心病、慢性支氣管炎。


      近日癥見心慌氣短,胸悶,早搏頻繁,咳嗽喘息,咯痰不已,舌淡紫、苔白膩,脈結。胸陽不振,心脈瘀阻,痰濁內滯,肺失宣肅。治擬溫通祛瘀,行氣化痰。


      處方:桂枝,炙甘草,瓜蔞皮,薤白頭,姜半夏,丹皮,丹參,炒蒲黃,桃仁,青皮,陳皮,淮小麥,大棗,郁金,佛耳草


      7劑。二診時心悸早搏稍平,胸悶亦減,咳嗽咯痰見瘥。上方加江剪刀草、車前草,繼服14劑。






      Copycright 2017-2022 xndfwh.cn 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  西南文化網 版權所有  特邀法律顧問 陳傳翠


      投稿郵箱:1395111056@qq.com 372707850@qq.com  編輯部電話:18282660357 廣告招商電話:13086393462

      總部地址:中國 重慶市沙坪壩區天城路10號附1號


        川公網安備51162102000141號  備案號:蜀ICP備17038827號